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汽车 > 车市资讯 > 正文
全球简讯:常州“乘势而起”:乘用车制造厂换道“新能源之都”向两个超万亿目标进发
2022-12-16 08:05:5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河南热线

要打造“新能源之都”,常州的目标显然不止新能源汽车产业,常州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发储送用”新能源产业闭环。

被认为是冲击“万亿GDP俱乐部”最有力选手之一的常州,正在向着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目标奋起突围。

作为曾经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的常州,在2014年时选择了切换赛道,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彼时的常州,可能并未预测到新能源产业在如今可以成为其最亮眼的一张城市名片。


(资料图片)

近年来,常州不断加码新能源赛道,并转化成为实际成效。今年1-10月,常州新能源行业高速增长,全市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29.1%、212.4%、35.5%,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1.4个百分点。

常州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率全国领先,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受访专家表示,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具有可能性的,但其中也存在难点。未来,新能源产业还要与国家“双碳”和数字化战略进一步结合,在数字化智能化下,产业可能会迎来一次重新布局,常州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否则将会被其他城市赶超上来。

常州“落子”新能源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常州就是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当国内新能源产业乘势而起,常州选择落下一枚重要的“棋子”。2014年,常州印发相关文件,从补贴政策和标准方面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彼时的常州,只是锚定了方向,还并未找准具体的落脚点。

2016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迎来了真正的契机。常州金坛区、溧阳市两地开始率先探路,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300750)在溧阳开工建设动力电池基地,同年,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在金坛区的锂电项目正式开工奠基。这些都为常州新能源产业的提速发展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在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下,许多本土传统汽车企业嗅到了风向,开始布局这一新的赛道。位于溧阳的科华控股(603161)就是其中之一。科华控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原本做传统汽车的涡轮增压器部件,为了满足汽车产业发展中需求的变化,目前已经将产品拓展到混合动力和增程式汽车的部件领域,逐步导入新能源的产品体系。

“常州在汽车工业上布局较早,相对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一方面,常州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底蕴;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的规划具有前瞻性,这也促使了很多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链上的新能源项目能够在当地落地生根。”上述负责人表示。

常州大学中吴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历史和现状叠加所共同造就的。除具有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外,常州工业体系完备、营商环境优良,同时,常州新能源产业形成了多区错位协调发展的格局,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金坛、溧阳主攻动力电池领域,常州一南一北两个高新区主攻整车制造领域。“可以说,常州抓住了‘双碳’背景下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过渡契机中一个重要的窗口。”

要打造“新能源之都”,常州的目标显然不止新能源汽车产业,常州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发储送用”新能源产业闭环。

目前来看,常州在这四个领域均具有一定基础。发电领域,常州太阳能(000591)光伏产业链完整,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且拥有天合光能等领军企业牵头;储能领域,常州早先便布局储能技术研究院,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80余家;输送领域,常州被誉为“世界变压器之都”,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应用领域,常州新能源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

如今,常州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布局正在逐步转化为实际成效。1-10月,常州新能源行业高速增长,全市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29.1%、212.4%、35.5%,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1.4个百分点。

纾解人才困局

11月1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600617)产业集聚度城市榜》,50座上榜城市中常州获评全国第5位。

对于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常州而言,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更加精进?

人才,是常州破题的关键。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常州全市人才总量达145.5万人,对比2012年,常州人才总量增长80万人以上,但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好的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例如上海和深圳在2021年时人才总量均已超出600万人。

在彭伟看来,常州作为“智造名城”,工业、制造业发达,同时,常州并不缺技能型人才,常州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8年列江苏省第一。但高端人才不足,本土企业创新意识略显不足是常州较突出的短板。

“常州本地缺乏知名高校,无法支撑高端人才的培养,如果要引进,常州作为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又难以与广州等一线城市媲美,所以近几年,常州都是从其他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去引进高端人才。缺乏高端人才,也间接导致了本地企业的创新力不足。”彭伟表示。

为解决这一问题,常州提出“科技长征”招引大院大所,并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人才成长链与城市产业链、价值链高度匹配,人才引育与城市发展轴线紧密吻合,“十四五”期间集聚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建成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

同时,常州鼓励企业开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除当地高校开设新能源学院和相关学科外,也引进高端院所在当地设立分院。据今年的消息,南京大学与常州市武进区将合作共建武进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

彭伟进一步提到,常州目前还缺乏本土的院士,这在常州的高校中相对较难实现,未来,常州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扶持一些高端企业,力争培养出本土的工程院院士,常州也已经对此有所布局。

此外,在动力电池、整车制造领域头部企业已经积累一定市场和口碑之下,常州本土企业在奔赴资本市场的道路上也面临挑战。对于常州而言,如何引导和扶持当地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并在资本市场上更好运作?

科华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实体企业而言,一方面需要发展环境,但更需要满足的是企业发展的硬性需求,比如土地资源、人才资源等。其中,企业更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于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支持,满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常州同时也在深入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计划”,不仅上市公司数量要翻倍、达150家左右,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更要翻两番、突破2万亿。

冲击更高的目标

对于常州而言,冲击万亿GDP是近期志在必得的目标。去年,常州实现GDP总量为8807.6亿元,同比增长9.1%。若继续按照这一增速,常州在2023年可以稳进“万亿俱乐部”。但今年上半年,在上海疫情影响下,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常州经济也受到影响,前三季度GDP增速为2.8%。但在前三季度,常州新能源产业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

可以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为常州尽早实现万亿GDP的目标提供很好的支撑。今年9月30日,比亚迪(002594)常州二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签约常州新北春江街道,又一个百亿级新能源项目将在常州落地。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的持续支持,将助力常州新能源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此外,除发展好具有优势的动力电池、新能源整车、光伏等产业外,常州开始锁定下一个发展领域——氢能,并提出打造“常州氢湾”。目前,常州涉足氢能产业最早的武进区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氢气制备和储运、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电池系统、整车制造和加氢站建设运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看出,常州新能源产业版图正在逐步完整。

“有人认为常州新能源产业是‘无中生有’,但其中一定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以及当地政府主动作为的必然性,历经多年的沉淀,已经开始初显成效。”彭伟表示。

新能源产业发展景气,也提振了常州的信心,常州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

在原本“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的目标上,常州在今年11月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率全国领先,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在11月22日召开的市政府经济运行分析专题会议上,常州提出,争创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响“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

彭伟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具有可能性的,但其中也存在难点。“未来,新能源产业还要与国家‘双碳’和数字化战略进一步结合,在数字化智能化下,产业可能会迎来一次重新布局,常州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否则将会被其他城市赶超上来。”

(作者:吴文汐 编辑:周上祺)

责任编辑:hN_1627
    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