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威马汽车IPO:三年累亏174亿,与吉利仍存纠纷,多起“自燃”事件何解?
2022-06-16 10:03:58 来源: 港湾商业观察微信号
关注河南热线

《港湾商业观察》王心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港交所再次迎来一股造车新势力。

区别于其他新能源车企,威马汽车此时上市显得晚了一些。超十轮融资下,选择上市“止血”的威马汽车,财务数据依旧没能回正,三年累亏174亿,成立至今尚未盈利。与此同时,与“老东家”吉利集团的纠纷仍未结束,自燃事件再次闯入大众视野,威马汽车能否顺利IPO?

01

超十轮融资上市 “止血”

2022年6月1日,威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汽车”)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海通国际、招银国际、中银国际,威马汽车在国内的主要运营主体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同天,威马汽车完成了Pre-IPO融资,融资金额约6亿美金,是目前所有造车新势力中Pre-IPO融资金额最高的企业。且据企查查资料显示,威马汽车目前融资已超十轮。

经历了多轮融资,被资本看好的威马汽车却坦言:“成立至今尚未盈利。”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威马汽车营收分别为17.62亿元、26.72亿元及47.43亿元;同期内分别产生净亏损41.45亿元、50.84亿元及82.06亿元。

净亏损不断加剧的同时,威马汽车的毛利率也迟迟未能转正。同期内,威马汽车的毛损率分别为58.3%、43.5%、41.1%。在多轮融资后,毛损率虽有所好转,但依旧处于高位,种种迹象表明,威马汽车对于此次上市“止血”的需求,迫在眉睫。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向《港湾商业观察》表示:“造车是一个投入巨大的项目,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的轨迹都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威马汽车即使此前大规模融资,也仍然存在效果不佳的可能。”

“而且哪怕香港上市也不见得就可以彻底解决威马的资金饥渴。威马目前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企业中落后,IPO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或许估值并不低,但实际上这样流通股比例低的条件下,估值反应也并不真实。”

威马汽车在招股书披露:“公司是将创新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引入到中国主流市场的先驱。凭借领先的技术能力,公司电动汽车销量快速增长。自2018年9月推出的首款车型以来,威马汽车已累计出售83495辆电动汽车。”

且据灼识咨询资料,威马汽车2021年电动SUV销量在中国主流市场所有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中排名第一,2021年电动汽车销量及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均在中国主流市场所有本土汽车制造商中排名第三。

报告期内,威马汽车的销量呈现了逐年翻倍增长。分别为1.28万辆、2.19万辆及4.42万辆。

但对比来看,威马汽车可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已处劣势。与威马汽车同样成立于2015年的理想汽车及零跑汽车,2020年及2021年的销量分别为3.26万辆、9.05万辆及1.14万辆、4.37万辆。成立于2014年的蔚来汽车及小鹏汽车,同期销量分别为4.37万辆、9.14万辆及2.7万辆、9.82万辆。

有趣的是,威马汽车目前可能还面临着造车后销量差,亏损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威马汽车在温州及黄冈生产设施的最大年产能分别为10万辆及15万辆汽车,两大产地产能为25万辆,是中国所有本土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之最,这两个生产设施均持有市场上稀缺的必要制造许可证。

但在威马汽车销量翻倍增长情况下,2021年也仅售出了4万余辆, 销售效率还拥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片来源:招股书)

再看造车的另一项硬核指标--研发,威马汽车宣称:“公司开发了许多行业领先的技术,例如EEA、SOA、基于A/B系统交换技术的OTA、增量OTA、L4 AVP、L2级全场景、BMS、电池技术、智能座舱功能及C2M平台。公司的品牌是性能安全可靠、质量始终如一、用户体验卓越、价格普惠的智能电动汽车的代名词。”

董事长沈晖更是在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写道,“汽车行业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整体‘人才池’不足的问题。高薪抢人只能是左右互博。最根本的办法是从人才培养入手,扩大基数,革新基础科学。”无不表露对人才的重视。

公开资料显示威马汽车的研发团队共有1141名研发人员,占威马汽车员工总数的约28.9%。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用于研发车辆开发平台和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扩大销售和服网络并品进行牌推广活动;制造相关用途;偿还贷款;以及用作一般公司用途及营运资金。

但与上述重视研发的说法相“矛盾”的,是威马汽车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威马汽车的研发开支占比不断下滑,研发开支占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及9.81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50.7%、37.1%及20.7%。

“研发占比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但更重要的是研发的成果,投入再多、占比再大,出不来突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成果,也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沈萌表示。但从目前销量来看,威马汽车可能还需在研发上取得更多成果,得以优势,挤进新能源车企的第一梯队。

02

威马与吉利的“渊源”

创办了威马汽车的沈晖,在2009年12月1日沈晖曾加入吉利集团,担任集团副总裁。2009–2014年,沈晖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担任副总裁、是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

2015年1月,沈晖出任博泰集团,Group CEO、智能汽车联合创始人。同年10月12日,沈晖创办威马汽车。

或是曾加盟吉利,带领团队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最大海外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沈晖与吉利的“渊源”颇深。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威马汽车作为被告,与吉利集团仍存在若干正在进行的诉讼。

在招股书里,威马汽车披露:“其中,在一项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中,吉利集团指称威马汽车侵犯了吉利集团的商业秘密,向公司申索赔偿约人民币21亿元及产生的相关诉讼费用。在向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提起的其余诉讼中,吉利集团主张拥有威马汽车所持有的27项注册专利及两项专利申请的所有权,并向公司申索赔偿约人民币116万元及诉讼费用。”

对此,威马汽车根据中国法律顾问的意见及吉利集团在该等诉讼中的索赔金额,于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综合财务报表中就该等诉讼作出拨备约人民币612万元。

威马汽车表示:“公司认为该等诉讼涉及的技术方案及知识产权对公司而言并不重大。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或已完成更换商业秘密纠纷及知识产权纠纷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方案或专利,或已制定更换或淘汰计划。该等纠纷涉及的部分技术方案或专利未曾用于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且公司并未计划用于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但不可忽略的是,如果威马汽车在诉讼中败诉,还需耗资研究或采购新技术,以更换产品中使用的任何受影响技术及组件,该等诉讼是否可能会影响IPO?沈萌认为:“在香港市场,即使存在诉讼风险也只需要做到充分信息披露,就不影响IPO,而投资者会自行根据披露的信息做风险判断。诉讼拨备只是企业自行判断可能的赔偿风险或费用,不能认为肯定会覆盖所有风险。”

03

半年三起自燃事件

除此之外,威马汽车或许还需完善产品品质。公开报道信息显示,2022年4月18日清晨5点30分左右,一辆白色的威马EX5电动汽车在一处高架桥下方的充电站充电,在车主拔掉这台威马的充电枪仅3分钟后,车辆底部突然冒烟起火。

威马汽车自燃事件并非偶然,在2020年9月至10月,威马汽车接连发生了4起自燃事件。此事发生后,威马汽车召回了部分威马EX5和威马EX6车型,威马汽车对此解释为:动力电池存在质量缺陷,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的杂质可能导致电池产生异常析锂,存在自燃风险。

再看2022年,据《港湾商业观察》不完全梳理,威马汽车已发生三起车辆起火事故。公司对此作何回应?公司将如何进一步完善品控?多次出现类似情况是否会使消费者对威马汽车的安全系数产生质疑?《港湾商业观察》就产品质量问题联系了威马汽车,并未收到回复。

截止2022年6月15日,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威马汽车,共有284条投诉,已回复245条,已完成220条,其中包含对电池、续航等大量投诉。

沈萌表示:“一般消费者或许会关注燃烧问题,但也会很快忘记相关问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产品具有严重缺陷、而且也没有表现出研发创新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监管机构也会阻止相关产品进入市场。”(港湾财经出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港湾商业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hN_0143
    独家